
创盈配资
近日,由华南农业大学(下称“华农”)主办的2025年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开幕,来自全球9个国家的2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智慧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、智能农机装备等话题进行探讨、建言献策。专家们建议,推动智慧农业发展,应同步升级农场、机器的“大脑”和“双手”。
活动现场,华农还“牵手”黑龙江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等省市,与5家当地单位签署合作协议,将共同推动智慧农场技术的升级与落地。
构建农场的“智慧大脑”
“感知是看见,认知是看懂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,要实现智慧农业,关键在于从“感知智能”走向“认知智能”。
他介绍创盈配资,当前,遥感卫星技术已实现“感知”能力,即能够对农田进行低成本、全天候监测并获取数据,但如果这些数据无法解析和转化为有明确意义的参数,那就没有意义,“‘认知’能力是必要的”。
简单来说,实现智慧农业发展,关键在于构建农场的“智慧大脑”——让机器既能获取信息,还要能“看懂”作物的状态,“思考”田间的长势,并作出科学的种植决策。
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提供了一个方案范本。“我们利用遥感技术特性感知农情,在农作系统模拟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,将决策的‘处方’下达给农机具,使其在田间精准作业。”她介绍,团队还建立了智慧管理云平台,集成这几项关键技术。
让机器做决策,靠谱吗?
加拿大工程院院士、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凌晓峰认为,提升机器决策的自主化水平是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。“超级人工智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价值。”他以识别西瓜成熟度为例,介绍了深度神经网络如何通过海量数据训练,找到输入的西瓜照片与要输出的成熟度之间的关系。
“只要有足够多且正确的数据,就可以训练它达到你的要求。”凌晓峰表示,将深度学习有效应用于农业领域创盈配资,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。
让智能装备在田间精准作业
实现智慧农业发展,不仅需要能感知、会决策的“大脑”,更离不开能下地、干好活的“双手”。
正如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、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所说,机器的“具身智能”同样重要。“当前的AI大多是‘数字智能’,而农业更需要能在物理世界中行动的‘具身智能’,应加快推动大模型与物理世界的模型相融合。”他说。
研讨会当天,无驾驶室旋耕机、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、电动遥控履带式旱直播机等20多台无人驾驶农机驶入田间,现场进行了无人驾驶作业演示,专家学者们驻足围观,热议纷纷。
其中,无人驾驶主从导航等待卸粮收获机尤受关注。收获机的粮仓将满时,无人驾驶运粮车便自主靠近,进行精准对位卸粮,整个过程无需人工介入,准确而高效。
“多机协同作业是关键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华农教授罗锡文表示,机器的位置、时间和路线的计算都要求非常精确,“我们依靠北斗系统提供精准定位,计算机自动规划作业路径,保证每次协调都能做到精准无误。”
近年来,罗锡文带领团队致力于无人农场建设,目前已在全国16个省市启动建设了30个无人农场,其中8个在广东。
罗锡文回忆,两年前到茂名调研时,一位农民十分兴奋地向罗锡文介绍自己的惊喜发现——采用无人驾驶直播技术的水稻格外整齐均匀,长势比人工插秧的还好。
“农民最相信眼见为实,只要新技术成熟可靠,农民自然会接受。”罗锡文表示,应大力推动更多示范农场建设,通过大规模的示范应用,让新技术真正落地生根,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智慧农业的优势,推动智慧农业从示范走向普及。
南方+见习记者 吴静涵 记者 姚昱旸
通讯员 费思迎创盈配资
汇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